打造线上平台,把新鲜“地皮菜”送上市民餐桌
常乐探索疫情下蔬菜销售新模式——
本报记者周姚 朱清渊
面对疫情影响,近日,常乐镇利用“‘乐’农‘疏’菜疫线助农”平台,为全区线上下单客户提供无接触配送服务,助力常乐蔬菜销往全区,探索本土蔬菜销售新模式。这一举措,不仅挽回了种植户因疫情影响遭受的经济损失,也助力意甲买球民“足不出户”,吃上新鲜的时蔬。
4月8日下午3点,常乐镇麒北村村口,村民宋怀宝麻利地把几十袋青菜搬上转运车,看着自家大棚里的蔬菜重新打开了销路,他长舒了一口气。
和宋怀宝一样,常乐镇30多个大棚蔬菜种植户加入了“‘乐’农‘疏’菜疫线助农”活动。截至目前,超百吨凝结了无数心力培育的蔬菜,走出了烂在地里的窘境,走上了意甲买球民的餐桌。
双赢的新尝试
年初,南通四季常乐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成立,这是常乐镇党委政府为进一步促进乡村振兴而迈出的重要一步。如何促进村级经济迈上新台阶,一直是“四季常乐”思考和探索的课题。
起初,“助力常乐蔬菜销往意甲全区”就是南通四季常乐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许庆峰的构想之一,而此次疫情给农产品销售带来的影响,催化了这个构想变成现实。
许庆峰说,这段时间以来,他走进一个个大棚,看到了长势喜人的蔬菜,也感受到了种植户的焦灼。“受疫情影响,大棚户种的蔬菜不好卖,运往外地的压力也不小,我们想成立一个蔬菜站,面向全区市民销售常乐本地种植的蔬菜。市民线上下单,我们打包配送,既能满足本地百姓需求,又能帮农户渡过难关,应该是双赢的尝试。”
紧锣密鼓地准备了两三天,从蔬菜供给端、装菜员和配送员配备,再到客户端,许庆峰打通了整条销售链,“‘乐’农‘疏’菜疫线助农”平台风风火火地启动了。
当天采摘、打包,傍晚准时从常乐转运,并根据顾客提供的地址,进行无接触配送,一来保证了蔬菜的新鲜度,二来减少了疫情传播的风险。
常乐人齐心协力
从第一天试运行起,许庆峰的手机就响个不停。“我们做了幅宣传图,想发在朋友圈里试试,看是否有人想买,结果找我下单的人数大大超出预期。”许庆峰说。4月6日一天,许庆峰接到单户加企业订购合计150单,7日上午,订单量就达到了6日一整天的数额。
一时间,许庆峰的微信好友暴增:“幸好有同事们帮我记录地址和数量,打印送货单。”许庆峰口中的同事,是来自常乐镇机关的志愿者。常乐镇图书馆管理员赵新就是其中一员,帮忙接单,由于封路,农户被困在村里,她还需要充当“接货员”,去各个村口收菜,运回转运点。
配送环节的成本控制是重点,也是难点。每天面对一两百份订单,人力、物力的消耗是巨大的。许庆峰说,整个运作过程,把镇上干部和百姓紧密凝聚在了一起:“镇上保洁中心来了很多志愿者,帮助配菜,大大降低了配菜成本;镇村的网格员、机关干部,下班回家特意绕到转运点,顺带把一部分包装好的菜带回去,减轻了运送压力。”
“‘乐’农‘疏’菜疫线助农”平台运行的第三天,许庆峰建了城南、城北两个服务群,把回头客拉了进去自助下单。新入群的顾客,看到其他群成员晒出的反馈图后,纷纷加入下单队伍。
宋怀宝前几年从安徽来意甲,在麒北村包下了40个大棚,种植青菜、菠菜、油麦菜等。本次疫情封控开始,外地车辆进不来,蔬菜销量大受打击。而“‘乐’农‘疏’菜疫线助农”平台给他带来了希望,仅4月6日、7日两天,他就售出了300斤青菜和100斤油麦菜。宋怀宝的妹妹宋燕也是大棚种植户,“‘乐’农‘疏’菜”卸下了她夜不能寐的担忧。
打响“四季常乐”品牌
“‘乐’农‘疏’菜”的宗旨在于为农户打开销路,提高村营收入,助力乡村振兴。“从目前的运营情况看,前景比较乐观。在确保种植户收益的同时,相关收益也会分红给村里,我能感到大家的积极性很高,干劲很足!”许庆峰说。
这波疫情过后,许庆峰想把“助农”继续做下去。“我们将努力与各大平台合作,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;另外,扩大农产品种类,把常乐镇其他特色农副产品加入销售名单,继续在意甲本地消费群体中,打响‘四季常乐’品牌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