求糊涂心境
|
近日,我翻阅剪贴的旧报,发现《信息日报》2007年6月3日~9日“两性·健康”专版里有篇《糊涂有助长寿,生活莫太算计》的文章,讲的是美国心理专家威廉关于“能算计者”的研究成果。
该研究成果显示:太能算计者90%以上都患有心理疾病,这些人感到痛苦的时间和深度比不善于算计的要多很多倍。太会算计的人,心率一般都较快,睡眠不好,常有失眠现象伴随;消化系统遭到破坏,气血不调,免疫力下降,容易得病。他们非常贪婪,过多过高的欲望像山一样沉重地压在其心头,没有一点快乐。威廉的这一研究成果,得到了全世界同仁的一致赞同和肯定。
看完这篇文章,我自然地想到郑板桥的经典名言:难得糊涂。从字面上理解,郑板桥的难得糊涂也有糊涂有助身心健康的含义,威廉的研究成果与之吻合。依我之见,郑板桥主要还是说为人处世要糊涂些,这与他的吃亏是福名言是一致的。根据我的肤浅理解,难得糊涂大致有三种含义:一是置身于糊涂的环境里,已经体验到了难以得到的糊涂;二是遇到烦心事不妨糊涂点,不必过度计较,远离烦躁不安,求得心平气和;三是不愿吃亏的人,难以得到糊涂。
笔者把郑板桥难得糊涂的词序换一下,又显另外一层意思:一个人如果一味糊涂,不明事理,对事物的认识模糊或混乱,不思进取,混日子,可能一无所得,这种糊涂当摒弃。
我查阅郑板桥的简历,发现其在大是大非面前并没有糊涂,对个人得失则糊涂淡然。正因为如此,郑板桥一生读书中进士,为官政绩显著,诗、书、画被世人称为“三绝”。
郑板桥(1693~1765),原名郑燮,字克柔,号理庵,又号板桥,人称板桥先生,江苏兴化人,祖籍苏州。康熙五十二年(1713)考取秀才,雍正十年(1732)中举人,乾隆元年(1736)中进士。乾隆六年春被派往山东范县任县令,开始了他12年的县官生涯。他为官力求简肃,为察看民情、访问疾苦,他经常身着便服、脚穿草鞋到乡下察访。“衙斋卧听萧萧竹,疑是民间疾苦声。些小吾曹州县吏,一枝一叶总关情。”这是他心系百姓的真实写照,说明为官一点都不糊涂。
乾隆十一年,郑板桥调署山东潍县县令。在潍县七年,竟有五年发生旱蝗水灾。他一面向朝廷据实禀报灾情,请求赈济;一面以工代赈,兴修城池道路,招收远近饥民赴工就食,并责令邑中大户轮流在道边开厂煮粥,供妇孺年老者充饥。同时,责令囤积奇居者迅速将积粟按通常价格卖给饥民。他自己也节衣缩食,为饥民捐出官俸。在最危急之时,他毅然决定打开官仓放粮。
在灾情面前,郑板桥一点也没有糊涂,果断开仓放粮,说明他心中首先装着百姓,而不是考虑自己的官帽。救灾就是救命,如果层层上报,等待上级恩准开仓放粮,估计灾民的生命很难得到保障。乾隆十八年,他以为民请赈忤大吏而去官。在离开潍县之时,百姓遮道挽留,家家画像以祀,并自发于潍城海岛寺为郑板桥建立了生祠。真心真情为民服务,百姓自有回报。辞官以后,郑板桥继续以诗书画为生,直至终老。
纵观郑板桥一生,他只糊涂心境,不干糊涂事,不做糊涂人,受到了百姓崇敬。
如今,在兴化,随处可见以板桥命名的物件,诸如板桥中学、板桥路、板桥书画院、板桥兰花协会、板桥步行街、板桥佳酿、板桥家宴,甚至还有板桥大闸蟹。1993年以来,兴化市每两年举办一届郑板桥艺术节,以此为契机,唱好文化、经贸两台戏。
博览郑板桥之经典,感悟人生之不易。难得糊涂,糊涂难得。人生在世,对待功名利禄、日常生活不妨糊涂些,不锱铢必较;对待学习工作认真点,思路清晰些,不能混天糊涂,一无所得,或收获甚少。尤其身处重要岗位时,真的不能有丝毫糊涂,犯糊涂、装糊涂会铸大错,损失不可估量。
吾读郑板桥,悟其难得糊涂要旨:求糊涂心境也。